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關(guān)心的就是讓全國各族群眾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”“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”。習(xí)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的樸實話語,再次道出了“人民”二字的千鈞之重,直指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。
民之所望,乃政之所向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,是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立下的莊嚴承諾,也是百年來無數(shù)黨員干部立足崗位、堅守本職的目標所向。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從“不落一人”的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(xiāng)村振興,從堅持疫情防控“動態(tài)清零”總方針不動搖到分級分類精準防控,從放開三孩政策到“雙減”政策落實落地,從社區(qū)適老化改造到發(fā)展個人養(yǎng)老金……一條條民生政策的靶向出臺,一件件民生實事的有效落地,無一不是執(zhí)政為民理念的最佳注腳,傳遞出了可感可知的民生溫度。
誠如習(xí)近平總書記所說,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,沒有終點站,只有連續(xù)不斷的新起點。”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,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,新征程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道阻且長,行且將至。面對日益多元化的民生需求,唯有更加精準化服務(wù),才能讓老百姓在教育、醫(yī)療、住房、社會保障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等方方面面民生領(lǐng)域都更有甜頭、更有奔頭。
清代紀曉嵐寫道,“心心在一藝,其藝必工;心心在一職,其職必舉。”黨員干部的身份是“人民公仆”,想讓老百姓的日子好上加好,就要花更多時間與精力,辦更多實事好事。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,把為民謀福當(dāng)作最大的政績,從群眾實際需求出發(fā),想群眾之所想,急群眾之所急,拿出所有精力、想盡一切辦法,真正做到老百姓關(guān)心什么、期盼什么,工作就要抓住什么、推進什么,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邊”,用自身的“辛苦指數(shù)”換取群眾的“幸福指數(shù)”。
當(dāng)然,群眾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,是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不斷變化的,這也決定了好日子的標準也在不斷迭代更新,更好的教育、更穩(wěn)定的工作、更滿意的收入、更宜居的環(huán)境……都需要廣大黨員干部持之以恒的韌勁和久久為功的付出。這也要求我們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保持一股子對工作的熱勁兒,真正以百姓心為心,把自己當(dāng)作群眾的一員、把群眾的事當(dāng)作是自己的事,不因一時的挫折而輕易退縮,不因眼前的困難而輕言放棄,以“我將無我、不負人民”的真心,一錘接著一錘敲、一年接著一年干,讓群眾享受更多的改革開放成果,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。
“一切為民者,則民向往之?!毙碌内s考之路上,還有很多“婁山關(guān)”“臘子口”要闖,廣大黨員干部只有全心全意、全情投入到為群眾辦實事、解難題中,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,才能匯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礴力量,從而厚積薄發(fā),一筆一劃描摹出老百姓心里好日子的樣子!(杜雪)